易造新聞
油庫指定雷電預警系統(二)【易造防雷】
五、基礎設施
(一)氣體泄漏探測系統
1. 基本內容
企業應部署氣體泄漏探測系統,用于實時監測廠區危險氣 體濃度。危險氣體的探測技術包括單點式氣體傳感器檢測與速掃氣體探測。
2. 提升內容
有條件的企業可以部署基于TDLAS 技術與CT 算法的水平場分布測量系統、高光譜成像氣體檢測系統及由空基探測系統、地基探測系統所構成的空地一體化危險氣體探測網。
(二)視頻監控與智能分析
1. 基本內容
企業應建設視頻監控及智能分析系統,實現重大危險源、 中控室等重點區域視頻監控全覆蓋,應實現中控室人員脫崗等的自動識別和報警,提升企業安全管理效能。
2. 提升內容
有條件的企業升級完善視頻智能分析系統,匯集固定視頻、移動視頻、無人機視頻、紅外成像等,及時發現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如個人防護裝備不正確佩戴、人員倒地、檢修作業未放置滅火器等。
(三)接地狀態及接地設備在線監測
1. 基礎內容
企業應在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裝卸車場所設置專用接地線、接地夾和靜電接地報警器,罐車在裝卸作業前,實現車輛、儲罐與裝卸設備等電位連接,以及罐車靜電接地報警狀態的實時監測,對于重大危險源企業,應實現裝卸系統接地設備報警信號與裝卸泵聯鎖,并遠傳至監控中心,異常狀態下可同時在現場和監控中心發出聲光報警。
2. 提升內容
有條件的企業針對罐區主要作業場所重要設備設施,開展 儲罐、泵房、輸料管道、信息系統、供配電系統、裝卸設備防雷防靜電在線監測,掌握罐區重要設備設施接地狀況,通過對儲罐、設備接地電阻和剩余電流的在線監測有效避免罐區設備設施遭受雷擊、靜電引發的火災爆炸事故等。
(四)儲罐結構變形與地基沉降監測
1. 基本內容
針對大型儲罐結構變形和地基沉降實施監測。
2. 提升內容
基于
3D 激光掃描、傾斜攝影等技術建立儲罐全尺寸實體模型,可在數字孿生平臺里進行三維儲罐 1:1
模型可視化展示。研發大型儲罐截面提取和結構變形計算方法,實現大型儲罐高精度、可視化變形檢測;基于北斗地基增強技術,在儲罐頂部等位置布設多個北斗高精度監測終端,在儲罐本體上安裝布設防爆傾斜傳感器,對儲罐進行全天候實時毫米級形變監測。結合儲罐地基沉降檢測分析、在線監測等數據,建立儲罐變形分級預警模型,并在三維模型上進行直觀展示位移云圖及預警信息。
(五)儲罐浮頂保護
1. 基礎內容
設有外浮頂儲罐的企業應部署視頻監控系統監控儲罐頂部,并確保外浮頂視頻監控全覆蓋。保護外浮頂儲罐的光柵光纖和線性光纖感溫火災探測器應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
50116)等有關標準規范設置。在外浮頂密封圈或儲罐外壁等位置應采用表面安裝的線性溫度計,直接監測儲罐的最高溫度,實現外浮頂初期火災的早期預警。
2. 提升內容
對于運營外浮頂儲罐的企業,有條件的企業以抑制油氣揮 發為手段,開發浮頂儲罐油氣揮發抑制防護技術,增加主動防護。利用遠程視頻智能分析等技術監控外浮頂傾斜、翻轉或初期火災等險情。
(六)儲罐自動切水和密閉排放
1. 基礎內容
企業應在確保不因油品理化性質和凝固堵塞等原因引發設 備故障的前提下,大型原油儲罐應設置自動切水設備,降低手動切水時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逸出致人中毒事故概率。同時應將自動切水設備狀態數據回傳至油氣儲存企業安全風險智能化管控平臺。
2. 提升內容
有條件的企業對自動切出的污水密閉處理、排放,徹底消除切水環節有毒有害氣體溢出風險,提高企業本質安全水平。
(七)環境監測
1. 基礎內容
企業應在罐區內設置風力、風向和環境溫濕度等參數的監
測設施,監測設施應符合《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安全監控通用技術規范》(AQ3035)和《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罐區現場
安全監控裝備設置規范》(AQ3036)的有關規定,并將監測數 據回傳至油氣儲存企業安全風險智能化管控平臺。
大型油氣儲存基地應部署雷電監測預警系統,該系統應按照《大型油氣儲存基地雷電預警系統基本要求(試行)》進行建設,并將監測、預警數據回傳至油氣儲存企業安全風險智能化管控平臺。鼓勵易受雷擊區域內有條件的其他企業參照執行。
2. 提升內容
有條件的企業結合固定及移動式監控設備,實現對大型罐
區作業環境及異常狀態的實時監控、智能分析和及時預警,重點覆蓋泄漏多發區域、易受雷擊區域、煙霧、火焰、氣體傳感器盲區和巡檢不易到達等位置,并能在極端天氣、事故災害等特殊情況下運行,實現全景式、全天候的大型罐區監控。
(八)網絡改造
1. 基本內容
企業應基于現有網絡條件,針對油氣儲存企業安全風險智能管控平臺建設需要,進行工業生產裝備和儀器儀表的數字化、網絡化改造,建設 IT-OT 融合的企業內部網絡,向“體系化互聯”轉變;企業應接入高質量外網,與上級主管單位及各級監管部 門實現互聯互通。
2. 提升內容
有條件的企業采用 TSN、5G 等網絡傳輸技術,實現數據低延時、高可靠實時通訊。
(九)電子地圖與數字建模
1. 基本內容
企業應配置廠區電子地圖,支持平臺基本應用。
2. 提升內容
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廠區及重要設備設施數字建模,將整個 廠區的全流程全環節全要素以可視化和虛擬現實的形式呈現, 將人員定位數據、視頻圖像等數據接入數字孿生系統平臺,實現面向企業生產作業過程的全程三維可視化集中統一管控,加強企業信息管理和服務。
(十)標識解析企業節點
1. 基本內容
參照國家或行業相關標準規范,結合企業管理實踐,完成 安全生產相關要素的統一標識。
2. 提升內容
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企業節點,為企業 內部提供標識編碼注冊和標識解析服務,并與區域/園區、集團公司、屬地監管部門或行業節點對接,建立企業內部數據與外部數據互聯互通機制。
(十一)其他
有條件的油氣儲存企業針對新建大型 LNG 全容儲罐,實施珍珠巖沉降監測。在內外罐夾層頂部,設置珍珠巖沉降高度監測,外罐內壁從上至下敷設感溫光纖,當珍珠巖發生沉降時, 分布式光纖測溫系統可持續監測到低溫報警,并顯示沉降位置、沉降面積和報警溫度。
有條件的油氣儲存企業針對新建大型
LNG
全容儲罐,研發開展罐內可視化監測。應用高性能傳感器測量罐內溫度、密度等物性數據,結合罐內可視化裝置觀測罐內壁板、設備和介質狀態,用于數字化交付,結合數字建模技術,構建可視化
3D 模型,模擬 LNG
儲罐內部狀態,實現預冷、調試階段和應急性儲罐內狀態監測和儲罐長周期運行后的罐內狀況監測,將監測的數據以可視化方式在數字孿生平臺上進行展示,并能將報警數據第一時間發送到相關負責人的客戶移動端,以便及時處理。并對長周期運行后內罐罐壁和罐內設施等變形情況進行直觀觀測和精確檢測,為未來
LNG
儲罐的設計、建造、保養、維護等行為提供基礎數據和解決手段,為設備故障檢查和完整性檢測與管理提供可視化技術手段。有條件的油氣儲存企業結合自身需求開展周界入侵檢測、火災報警檢測、罐區地下管網
AR 可視化檢測、工藝管線腐蝕和可視化監檢測等基礎設施建設。
六、數據交換與傳輸
油氣儲存企業安全風險智能化管控平臺提供數據交換系統,支持平臺對內、對外數據交互,從而形成數據上下貫通、互聯共享的數據交換與傳輸體系。通過使用標準化的接口協議,
約定應用和服務進行交互的規范,包括數據傳輸的格式、傳輸協議等。數據交換接口應遵循技術中立的原則,選用 XML、JCA、Web
Service、XPDL 等主流技術。
數據交換與傳輸應滿足以下技術要求:
· 支持數據雙向同步;
· 支持各種主流操作系統;
· 支持國內外主流數據庫;
· 支持結構化及非結構化的數據;
· 支持 HTTP、HTTPS、TCP、TCPS、JMS、SOAP、FTP、MQTT 等多種協議;
· 提供增量數據自動識別功能。在不修改數據庫結構的情況下,系統應能自動識別出需要交換的信息,包括新增、被修改或被刪除的信息;
· 提供管理與監控接口,支持遠程管理功能;
· 提供消息確認和消息選擇性重發機制以實現安全可靠的 消息傳遞功能;
· 提供消息差錯處理功能;
· 提供消息尋址功能,支持信息路由功能;
· 提供數據交換流程監控功能;
· 具備良好的可擴展性,可根據交換與共享需求的變化實現系統的擴展部署;
· 具備與安全等級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具備符合安全等級要求的快速恢復能力;
· 支持視頻流傳輸技術;
· 提供數據格式轉換、數據填充,數據加密/解密、數據過 濾、數據傳輸、校驗和路由等數據交換必需的功能;
· 支持邊緣物聯設備接入。
七、信息系統安全
支持從安全技術體系和安全管理體系兩個維度來構建平臺的安全體系。
安全防護對象應覆蓋企業的網絡基礎設施、信息系統、大 數據、物聯網、云平臺、工控系統、智能設備等,安全保障框架所有安全控制都應以安全方針、策略作為安全工作的指導與依據,落實安全管理和安全技術兩大維度的具體實施與維護, 以業務系統的安全運營為信息安全保障建設的核心,并輔以安全運維與安全培訓貫穿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的全過程,形成風險 可控的安全保障框架體系。其中,安全技術體系應覆蓋物理環 境安全、終端安全、區域邊界安全、通信網絡安全、云平臺安 全、數據安全、應用安全、安全管理中心等要素。按照《“工業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試點建設實施指南(試行)》相關內容建設。
八、量化指標
油氣儲存企業安全風險智能化管控平臺在網絡延遲、安全 等級、響應時間和穩定性等方面應滿足以下要求。
(一)網絡延遲
靜態數據(基礎數據、第三方、特殊作業、雙重預防機制 等)傳輸網絡延遲不超過 1s。視頻監控數據傳輸網絡延遲不超過 0.5s。實時動態數據(傳感器感知數據)傳輸網絡延遲不超過 0.5s,數據更新頻次不低于 2s。
(二)安全等級
依據《GB/T 22240-2020 信息安全技術 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定級指南》,確定所需達到的安全等保 2.0 等級,建議規模以上企業按照安全等保 2.0 三級加強安全管理。
(三)響應時間
1. 交互類
交互類是指平時工作中在系統中進行的業務處理,如錄入, 修改或刪除一條記錄、發布一條信息等操作。平均響應時間: 0.2-0.8s,峰值響應時間:0.5-1s,視頻點播平均響應時間:5-10s。
2. 查詢類
查詢業務由于受到查詢的復雜程度、查詢的數據量大小等因素的影響,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在此給出一個參考范圍。簡單查詢平均響應時間:1-3s,復雜查詢平均響應時間:3-5s, 地理信息查詢平均響應時間:5-10s。
3. 在線分析類
在線分析類因需要調用多維數據集,性能受維度多少影響 比較明顯,在此給出一個參考范圍。平均響應時間:0.3-1s,峰值響應時間:0.5-3s。
4. 統計報表類
統計報表類因需要在線實時匯總數據,受數據量多少、匯總層次影響較大,在此給出一個參考范圍。平均響應時間:1-3s, 峰值響應時間:3-8s。
5. 事務處理能力
每秒支持 2000 個事務處理。
(四)穩定性
要求 7*24h 小時運行,通過性能監測、系統巡檢等方式, 及時發現并避免系統故障。每年意外死機不超過 2 次;服務器系統時間與標準時間應實時同步。
九、系統集成
支持將企業內“工業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相關的軟件、硬件系統進行有機融合,實現數據互通互聯及業務集成。確保集成后整體及各子系統之間可以有機協調地工作。
實現系統及服務可對接、可遷移,企業各個系統之間能完 成各類數據的安全、穩定傳輸,同時可以與上級企業、所在園區及其他監管部門等進行數據的交換、匯聚和共享。
(一)硬件系統集成
部署各類信號的隔離、復制、傳輸、轉換等硬件設備,完成協議轉換,支持感知類傳感監測設備、工業控制設備、邊緣計算設備、監控攝像機、數據網關及其他硬件設備間數據通訊。
(二)軟件系統集成
統一規劃管理各相關軟件系統,協調迭代優化,確保互操 作性,實現數據“一次性輸入,多處調用”。
-End-
易造EW3.0雷電預警系統(大氣電場儀)的主要優勢:
易造雷電預警系統采用FSM測量技術,可實時監測20km內的雷云變化,可以提前30分鐘連續發出三級級雷電警報,斷網斷電時,預警信號也不斷;采用IP65場磨式大氣電場儀,耐腐蝕,精度高無零點漂移;量程≥300kv/m,雷電不漏報!
易造雷電預警系統實現了遠程標定功能,可根據用戶當地氣候環境的特點,實時調整優化算法,使雷電預警設備達到最優的預警效果。易造雷電預警系統探頭5年質保,軟件終身免費升級,免費安裝調試,技術培訓,易造為用戶提供高標準的雷電預警解決方案!
杭州易造是雷電預警國標編制單位,具有雷電預警設備15年的研發經驗,擁有雷電預警平板實驗室。易造EW3.0雷電預警系統榮獲發明專利、外觀專利、防爆認證,被廣泛應用于儲油基地、石油化工、旅游景區、氣象觀測、大型游樂場、高爾夫球場、港口碼頭、風電場等行業領域。易造雷電預警系統符合油庫雷電預警要求。
相關文章:
此文關鍵詞: 油庫指定雷電預警系統
聯系易造
聯系易造
CONTACT EYZAO
咨詢熱線:133-8651-1449
固定電話:0571-89721333
公司郵箱: eyzao@eyzao.com
營銷中心: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錢江世紀城寧一路9號
我要留言
LEAVE A MESSAGE
推薦產品
產品資訊MORE
2022.02.17
2022.12.05
2022.08.26
2022.08.25
2022.10.31
2022.09.14
2022.08.29
2024.04.16
2022.12.03
2022.11.29
用戶評論
我要評論